菜单栏
首页» 教学培养

2019级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戴影答辩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4   浏览量:
  

博士生姓名:戴影

年级专业:2019

导师姓名:陶传进教授、曾晓东教授

预答辩时间:202312414:30-16:30

预答辩地点:后主楼2026

论文题目:

共享价值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境外非政府组织跨国公益运作历程的研究

答辩简述:

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这一概念蕴含着两个充满张力的侧面:一方面,其中涉及到不同国别、民族、宗教等社会类别之间的边界与关系,在特定时期与文化背景下会对此谨慎对待;另一方面,它又具有NGO的一般属性,倾向于采取去类别化的视角,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营造共享价值的潜力。INGO的这一特征使其可以很好地落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类别(category)”的研究范畴。其涉及到的理论包括社会类别、社会认同、冲突与合作等,核心关注群际接触、群际冲突以及不同类别间的合作共赢。既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别之间经常仅仅由于类别归属的差异而产生摩擦、对立与冲突,其间充满了诸多的非理性因素;但与此同时,不同类别也可以通过努力而超越类别间的对立,最终进入到共享价值的地带。

相较而言,类别间冲突与对立的相关研究早已大量出现,而关于不同社会类别何以走向共享价值的深度研究则相对缺乏。本研究则是试图填补这一空白的尝试:通过对北京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前身为境外的半边天基金会)长达四年的深度追踪与系统化分析,揭示了发端于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民族以及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INGO,是如何带着资金与理念在跨国公益运作的场域中产生出颇具示范意义的共享价值的。

该基金会在中国社会有着长达二十多年的运作与探索历程,涉及项目如何在国内福利院真正落地、如何有效地帮助于院内的孤残儿童和困境儿童、如何在帮助的同时避免任何形式的偏见与歧视,以及如何推动本土团队成为项目运作的责任主体等一系列的具体目标。二十余年间从未出现任何负面的冲突性事件,产出的是颇具说服力的专业能力的成长和对人的价值与潜力的最大化挖掘。因此,完全可以将该基金会的运作历程看作是一个精心投入的社会实验过程:在这一现实场域中,不同类别不仅没有产生负面效应,反而在突破类别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比单一类别中更具深度的人的价值。

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分析,本研究有信心获得关于不同社会类别如何共融共建的新的理论收获,核心发现如下:第一,在跨国公益运作的现实场域中,当不同国别、不同社会文化体系的类别群体直面相遇,完全可以避免进入类别之间的对立冲突而走向共享与合作;第二,当不同社会类别以彼此共同的成分展开行动时,共享价值的内涵则得到了更多且更深程度的挖掘,而不是简单抓取类别双方的重叠部分。其核心是各个类别之内“以个体化的人为中心”的价值,包括减轻人的痛苦、增加人的福利与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最大化。不同社会类别之间的碰撞,反而有助于这一价值的深度显现;第三,共享价值的挖掘和实现需要专业能力的保障。共享价值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但要在现实中兑现这一理念,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有所不同的另一处社会空间中兑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破解该难题的方法则是专业能力,包含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和公共管理的能力两个侧面,于是形成了“共享价值+专业能力”的特定组合结构;第四,共享价值与专业能力相互促进。专业能力是共享价值的保障,只有不断积累与沉淀专业能力,共享价值才能更高程度地落地兑现,而不至于随时因为遇到现实困难而终止。

因而,本文的首要目标并非研究INGO本身的运作规律,而是借助案例主体的实践来揭示不同的社会类别是如何共融共建以实现更高程度的共享价值的。但在此首要目标实现之后,又可以将研究结论运用到相关公共政策建议层面。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可推论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需要关注走进来的境外NGO所拥有的优势并将其吸纳,鉴别出带有良好服务理念、行动意愿和资金的境外NGO并给予行动空间和支持,形成促使中国社会发展的合力;其次,我国当前也正处于推动NGO走出去的时期,需要对我国走出去的“INGO”做出准确定位,并且在特定的价值理念、服务与管理的专业能力,以及理念与专业能力如何相结合的知识体系等方面给予指导。

答辩组成员(5人):

韩俊魁(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东平(委员):北京师范大学vns86com威尼斯城 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  颖(委员):北京师范大学vns86com威尼斯城 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  路(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涛(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答辩秘书:2022级博士生 何磊